战狼
主演:吴京,余男,倪大红,斯科特·阿金斯,KevinLee,SamuelThivierge
简介:真就不让人喘口气。 前脚《鱿鱼游戏》火遍了全球,登顶网飞开播观看量最高剧集。 这个月又出爆款。 有多爆?韩国观众用脚投票——上映第22天,累计观影人数突破250万名,疫情以来近两年的最佳票房记录。 " " 目前豆瓣8.2。 更吸引sir的,是有人提到这部电影时,用到了一个说法,“韩国战狼”。 哦? 有意思了 《摩加迪沙》 ???? " 难怪有网友会拿《战狼2》对比。 同样是战乱背景,同样是海外撤侨,还同样“票房冠军”。 《摩加迪沙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韩国主旋律,对准韩国大众情绪的一个引爆点——朝韩关系。 1945年日本投降,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,分别派兵进驻朝鲜半岛南北两部。 1948年8月,朝鲜半岛出现南北两个政府,分别强调自己才是唯一具有合法性的一方。 1949年,朝韩各自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。 可直到1991年9月17日,第46届联合国大会才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。 " 那问题来了。 你们半岛上相持不下的较量,关人家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什么事? 不得不说。 《摩加迪沙》选择的这个切入口太巧妙。 原来他山之石,可以这么攻玉。 (p.s.以下内容涉及剧透,不想被剧透的,拉到底点个“在看”,欢迎看完片后回来继续阅读) 01 1990年,朝韩两国加入联合国的前夕。 竞争进入白热化。 他们宛如是情敌见面,分外眼红,要对索马里政府发动求爱攻势。 确切说,是索马里在联合国的那一张票。 谁也没想到。 在首都摩加迪沙,一场惊人的危机正在酝酿…… " 先说韩国这边。 韩国外交大使韩信圣盯了整整三个月,好不容易预约到巴里总统的“档期”。 准备了一整箱从韩国运载的礼品,前往总统府拜见。 " " △ 字幕来源:凤凰天使字幕组 一路上。 韩大使和秘书系着领带,有说有笑。 做着韩国加入联合国后的升职梦。 " 但一声枪响,“砰”。 他们遇到抢劫了。 但奇怪的是。 劫匪直奔后备箱,抄走礼品,射爆了车胎。 他们为什么既不抢钱,也不劫车,只对准总统的礼物下手? " 弄丢了礼物,大使狼狈地赶到总统府,却被告知总统取消了会见。 下一秒,有人走出了总统会议室。 熟悉的笑声,熟悉的面孔——那是朝鲜的姜大使。 " 那就不奇怪了。 之前的“抢劫”,原来是早有埋伏。 只见朝鲜的参赞来到当地村庄,一副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样子,和他并排走着的不就是那个“劫匪”么? " 没错,是朝鲜拦截韩国的礼物,然后自己捷足先登。 但你以为韩国就傻白甜? 错。 韩国也在暗中泼脏水,造谣说朝鲜把武器出售给了索马里反政府军,消息不久见报。 是不是真的有所谓吗 反正新闻又不是由我来写 " emmmmm……果然是亲兄弟,手段不分伯仲啊。 很快《摩加迪沙》就挑明了两股势力的关系: 敌对。 而且是知根知底的那种敌对。 你肚子里那点小九九,瞒得过别人,还瞒得过我吗? 你看。 还没出总统府,两边的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头头,就因为“争风吃醋”干起嘴仗来。 刚才分别对索马里总统亲信献殷勤的时候还一顿蹩脚英语+翻译。 现在你一言我一语,全是无障碍交流…… 磕了磕了。 " 这边吵得上头。 那边杀出来个程咬金 叛军,起义了。 转眼就到了总统府门外。 " 一声声枪响过后。 还记得刚才吵的什么吗? 哦,原来是联合国席位问题。 只是在大家的性命面前,已经缥缈得有些可笑了。 02 套路,是你能猜到的套路: 大敌当前,朝韩两边的大使馆抛弃分歧,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 切,这种韩国主旋律,关我们什么事。 先别急着嫌弃。 哪怕你对那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好不感冒,《摩加迪沙》也可以当做是一部精彩刺激的…… 灾难惊悚片。 韩国拍这类片子已经得心应手了。 就拿《釜山行》来说,故事模式通常有两个要素: 一,秩序失控; 二,彼此“有仇”的人不得不结成同盟,协力求生。 好比电影开头。 尚华和男主石宇就因石宇为了自保,不肯为他和妻子打开车厢门而结下梁子。 " " 《摩加迪沙》同样把这种套路玩得很纯熟,只是加入了政治与历史问题的背景。 叛乱发生后,摩加迪沙瞬间成了一座失去秩序的炼狱。 市场里,满是趁机抢夺食物的罪犯。 甚至一块肉,都可以引发两个人街边的撕扯扭打。 " " 想买机票,旅行社关门了;想取钱找“黄牛”,银行和办事处关门了;想找门路,政府长官跑路了。 钞票成了废纸,不值钱。 只有美金,才是逃出索马里的“通关钥匙”。 " 游行反抗的民众,一路来到各国大使馆示威,丢石头、纵火: 你们是外国人,就是外来殖民。 你们和前政府有交往,那就是助纣为虐。 大使馆通讯网报废,无处呼救,如孤岛般被孤立在异国,只能“水来土掩”,自生自灭。 " " 这些看起来都是灾难场景。 而一部惊悚片最大惊悚,来自于信念的崩坏。 你相信友谊吗? 之前朝鲜参赞貌似和黑人小哥交情甚笃。 " 暴乱发生后,对方又来到朝鲜大使馆前,参赞欢迎地开了门。 但等来的不是握手,而是耳边的一枪…… " 原来对方也是叛军的一员,专门过来洗劫大使馆。 你相信教育吗? 还记得在当地的村庄里,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上课,见到给他们带来的汽水、面饼和铅笔,全都欢呼起来。 " 但是在屠杀的夜晚。 还是同一群孩子,他每人拿着枪,一边扫射一边大笑…… " 知识改变命运? 不清楚。 反正现在拿着枪,看到那些大人,那些原来高人一等的外国人,全都在面前举手求饶。 他们清楚,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 " 《摩加迪沙》借此传递出一个信息——文明的信念,在这片土地上彻底失效了。 这不就像是恐怖片一样,让你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随时可能一命呜呼。 哦对了。 不仅逃不走,由于通信被中断,韩国和朝鲜的大使馆都无法和国家取得联系,甚至根本没人知道摩加迪沙出状况了。 国家指望不上,那靠谁? 朝鲜大使馆被洗劫后,无路可走,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——投靠韩国大使馆。 由于韩国人事先用美金买通了政府军,让对方派人守卫,所以现在暂时还没被攻陷。 到这里,真正的好戏才来了。 参赞不满地劝阻道: 求那些韩国的混蛋救我们 是想让那些孩子们也变成反动分子吗 " 朝鲜大使呢? 亦别有企图。 说我们到时候将计就计,反客为主。 " 进门前,大人们纷纷捂住孩子的眼睛。 生怕他们被“敌对势力”的文化渗透一丁半点。 " 但坐定后。 一顿晚餐间,气氛悄悄改变。 起初是出于敌对身份的芥蒂。 担心、怀疑、恐惧,害怕韩方在饭菜里下毒。 于是,一张饭桌隔出两道风景——一边动筷,一边面露难色,纹丝不动。 " 韩大使察觉出端倪。 没好气地调换食物,自己先舀一口证实。 没毒。 " 朝鲜大使这才长舒了一口气。 饭桌上,也才有了动静。 " 然后,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。 韩国大使夫人夹不开腌紫苏叶。 朝鲜大使夫人看到后,帮忙用筷子压住方便其剥开。 " 这原本是家人之间再寻常不过的亲密举动。 但放在这两拨人之中,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。 代表了二者对彼此看法的微妙反转。 这一转一变间,无形中隐藏着朝韩关系中的荒诞。 曾经本就是同族的“兄弟”,彼此之间不管是饮食习惯、语言习俗都是相通交融。 但偏偏遭遇不得已的反目成仇,走向敌对。 就为了加入联合国 不惜出卖同胞 可恶至极 " 谁是同胞? 谁是敌人? 人又是为何走不出仇恨的怪圈? 离开了朝鲜半岛,问题好像从来没有在摩加迪沙被看得那么清楚。 03 作为一部灾难惊悚片来看,《摩加迪沙》也不错。 但看着看着,你很难不被打动。 韩国电影经常就是这样,明明知道它在煽,又被它煽的心服口服。 不必上升到什么国家统一的情感。 《摩加迪沙》的感动,是在灾难面前,承认人首先是普通人。 韩大使说过一句影片最意蕴深长的台词: 有时候,世界会有两种真相 " 一种真相,归属于大时代的流动。 另一种真相,是个体被掩盖的诉求。 这两种真相,电影里随处可见。 比如市民向大使馆示威,遭警察暴力压制这一幕。 广播里,是大使馆劝退市民的发言,“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,或者遇到困难,请大家记住,索马里身边一直都会有大韩民国的陪伴”。 但画面,是被鞭挞的人群。 和捧着一只鞋,哭着找寻女儿的母亲。 " " 朝鲜一众人流窜在街头时,曾碰上几个武装配枪的小孩。 他们拿起枪瞄准,一副要大开杀戒的气势。 但实际上,他们只是嘴上玩闹式地发出“砰砰砰”的声音。 " 大人们哪里懂这是什么意思。 只有同龄的几个孩子,瞬间会意。 装作被击倒的样子,“嗷”一声倒地。 " 孩子的天性和大人的社会化规训,形成反差。 战争残酷而被迫的本质,亦在这一场表演间暴露无遗。 作战时,他们被当作麻木不仁的杀人工具; 但作战之前,他们不过是贪玩天真的无知孩童。 扣紧扳机前,他们并不理解战争是什么,更不清楚自己开枪射击的是谁,但依旧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架上枪支,催赶着卷入一场血腥的厮杀。 " 朝韩的关系,本质上是镜面里的“索马里内战”。 内战的双方: 政府军和叛军,不也同样是一个国家里的同胞。 又是什么让他走向相互杀戮? " 这种荒诞与沉重,在结尾尤为震撼。 患难时携手应对。 脱险后,却要被迫分道沉默。 两个同民族、同语言的人,当下一别,或许这辈子再无机会相见。 " " 机场路上,他们回归到饭桌前的那一晚。 大人遮住孩童的眼睛。 两拨队伍熟悉的间隔距离,是朝韩的最后一层关系: 裹挟的“平行”。 如同电影《共同警备区》结尾,友谊情深的四个人装作不认识、却又分明共存于一个相框的那张定格照。 平行的关系中,是扭曲的苦涩味道。 " " 《摩加迪沙》的豆瓣简介里,有这么一句话: “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。” 个中缘由,耐人寻味。 真实故事的结尾,和电影亦大致相同: “我说我们在肯尼亚有住处,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,但朝鲜使馆的人拒绝了。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,如果他们在离开索马里之后还继续欠韩方的人情,回去可能会受到严重处分,所以我也向他们道别了。”(韩国前驻索马里大使姜信盛) sir想着重提下电影结尾的这个镜头。 导演柳承莞用反向行驶的两辆车,作为这段关系的终点。 画面弥漫着一股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。 " 这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。 悲剧中,有反思,有期许。 反思政治与战争,期许和平和安定。 车,是立场,是身份,是秩序; 人,被迫站队,被迫分离,被迫伪装。 说的是朝韩关系。 却又不止于朝韩关系。 导演借由这一分裂的缝隙,映射出一缕渴望纷乱终止的微小光束。 看起来,这是朝韩的昨天,但谁能保证,这不是世界的明天? 人类之于非和平时代的命运,说到底,是无可选择,也都是我们的选择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:罐头盖的日与夜
简介:真就不让人喘口气。 前脚《鱿鱼游戏》火遍了全球,登顶网飞开播观看量最高剧集。 这个月又出爆款。 有多爆?韩国观众用脚投票——上映第22天,累计观影人数突破250万名,疫情以来近两年的最佳票房记录。 " " 目前豆瓣8.2。 更吸引sir的,是有人提到这部电影时,用到了一个说法,“韩国战狼”。 哦? 有意思了 《摩加迪沙》 ???? " 难怪有网友会拿《战狼2》对比。 同样是战乱背景,同样是海外撤侨,还同样“票房冠军”。 《摩加迪沙》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韩国主旋律,对准韩国大众情绪的一个引爆点——朝韩关系。 1945年日本投降,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为界,分别派兵进驻朝鲜半岛南北两部。 1948年8月,朝鲜半岛出现南北两个政府,分别强调自己才是唯一具有合法性的一方。 1949年,朝韩各自向联合国提出加入申请。 可直到1991年9月17日,第46届联合国大会才一致通过朝鲜和韩国同时加入联合国。 " 那问题来了。 你们半岛上相持不下的较量,关人家索马里的摩加迪沙什么事? 不得不说。 《摩加迪沙》选择的这个切入口太巧妙。 原来他山之石,可以这么攻玉。 (p.s.以下内容涉及剧透,不想被剧透的,拉到底点个“在看”,欢迎看完片后回来继续阅读) 01 1990年,朝韩两国加入联合国的前夕。 竞争进入白热化。 他们宛如是情敌见面,分外眼红,要对索马里政府发动求爱攻势。 确切说,是索马里在联合国的那一张票。 谁也没想到。 在首都摩加迪沙,一场惊人的危机正在酝酿…… " 先说韩国这边。 韩国外交大使韩信圣盯了整整三个月,好不容易预约到巴里总统的“档期”。 准备了一整箱从韩国运载的礼品,前往总统府拜见。 " " △ 字幕来源:凤凰天使字幕组 一路上。 韩大使和秘书系着领带,有说有笑。 做着韩国加入联合国后的升职梦。 " 但一声枪响,“砰”。 他们遇到抢劫了。 但奇怪的是。 劫匪直奔后备箱,抄走礼品,射爆了车胎。 他们为什么既不抢钱,也不劫车,只对准总统的礼物下手? " 弄丢了礼物,大使狼狈地赶到总统府,却被告知总统取消了会见。 下一秒,有人走出了总统会议室。 熟悉的笑声,熟悉的面孔——那是朝鲜的姜大使。 " 那就不奇怪了。 之前的“抢劫”,原来是早有埋伏。 只见朝鲜的参赞来到当地村庄,一副和所有人打成一片的样子,和他并排走着的不就是那个“劫匪”么? " 没错,是朝鲜拦截韩国的礼物,然后自己捷足先登。 但你以为韩国就傻白甜? 错。 韩国也在暗中泼脏水,造谣说朝鲜把武器出售给了索马里反政府军,消息不久见报。 是不是真的有所谓吗 反正新闻又不是由我来写 " emmmmm……果然是亲兄弟,手段不分伯仲啊。 很快《摩加迪沙》就挑明了两股势力的关系: 敌对。 而且是知根知底的那种敌对。 你肚子里那点小九九,瞒得过别人,还瞒得过我吗? 你看。 还没出总统府,两边的驻索马里大使馆的头头,就因为“争风吃醋”干起嘴仗来。 刚才分别对索马里总统亲信献殷勤的时候还一顿蹩脚英语+翻译。 现在你一言我一语,全是无障碍交流…… 磕了磕了。 " 这边吵得上头。 那边杀出来个程咬金 叛军,起义了。 转眼就到了总统府门外。 " 一声声枪响过后。 还记得刚才吵的什么吗? 哦,原来是联合国席位问题。 只是在大家的性命面前,已经缥缈得有些可笑了。 02 套路,是你能猜到的套路: 大敌当前,朝韩两边的大使馆抛弃分歧,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。 切,这种韩国主旋律,关我们什么事。 先别急着嫌弃。 哪怕你对那种特殊的民族感情好不感冒,《摩加迪沙》也可以当做是一部精彩刺激的…… 灾难惊悚片。 韩国拍这类片子已经得心应手了。 就拿《釜山行》来说,故事模式通常有两个要素: 一,秩序失控; 二,彼此“有仇”的人不得不结成同盟,协力求生。 好比电影开头。 尚华和男主石宇就因石宇为了自保,不肯为他和妻子打开车厢门而结下梁子。 " " 《摩加迪沙》同样把这种套路玩得很纯熟,只是加入了政治与历史问题的背景。 叛乱发生后,摩加迪沙瞬间成了一座失去秩序的炼狱。 市场里,满是趁机抢夺食物的罪犯。 甚至一块肉,都可以引发两个人街边的撕扯扭打。 " " 想买机票,旅行社关门了;想取钱找“黄牛”,银行和办事处关门了;想找门路,政府长官跑路了。 钞票成了废纸,不值钱。 只有美金,才是逃出索马里的“通关钥匙”。 " 游行反抗的民众,一路来到各国大使馆示威,丢石头、纵火: 你们是外国人,就是外来殖民。 你们和前政府有交往,那就是助纣为虐。 大使馆通讯网报废,无处呼救,如孤岛般被孤立在异国,只能“水来土掩”,自生自灭。 " " 这些看起来都是灾难场景。 而一部惊悚片最大惊悚,来自于信念的崩坏。 你相信友谊吗? 之前朝鲜参赞貌似和黑人小哥交情甚笃。 " 暴乱发生后,对方又来到朝鲜大使馆前,参赞欢迎地开了门。 但等来的不是握手,而是耳边的一枪…… " 原来对方也是叛军的一员,专门过来洗劫大使馆。 你相信教育吗? 还记得在当地的村庄里,孩子们在简陋的教室上课,见到给他们带来的汽水、面饼和铅笔,全都欢呼起来。 " 但是在屠杀的夜晚。 还是同一群孩子,他每人拿着枪,一边扫射一边大笑…… " 知识改变命运? 不清楚。 反正现在拿着枪,看到那些大人,那些原来高人一等的外国人,全都在面前举手求饶。 他们清楚,战争改变了他们的命运。 " 《摩加迪沙》借此传递出一个信息——文明的信念,在这片土地上彻底失效了。 这不就像是恐怖片一样,让你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,随时可能一命呜呼。 哦对了。 不仅逃不走,由于通信被中断,韩国和朝鲜的大使馆都无法和国家取得联系,甚至根本没人知道摩加迪沙出状况了。 国家指望不上,那靠谁? 朝鲜大使馆被洗劫后,无路可走,只剩下了唯一的选择——投靠韩国大使馆。 由于韩国人事先用美金买通了政府军,让对方派人守卫,所以现在暂时还没被攻陷。 到这里,真正的好戏才来了。 参赞不满地劝阻道: 求那些韩国的混蛋救我们 是想让那些孩子们也变成反动分子吗 " 朝鲜大使呢? 亦别有企图。 说我们到时候将计就计,反客为主。 " 进门前,大人们纷纷捂住孩子的眼睛。 生怕他们被“敌对势力”的文化渗透一丁半点。 " 但坐定后。 一顿晚餐间,气氛悄悄改变。 起初是出于敌对身份的芥蒂。 担心、怀疑、恐惧,害怕韩方在饭菜里下毒。 于是,一张饭桌隔出两道风景——一边动筷,一边面露难色,纹丝不动。 " 韩大使察觉出端倪。 没好气地调换食物,自己先舀一口证实。 没毒。 " 朝鲜大使这才长舒了一口气。 饭桌上,也才有了动静。 " 然后,出现了这么一个镜头。 韩国大使夫人夹不开腌紫苏叶。 朝鲜大使夫人看到后,帮忙用筷子压住方便其剥开。 " 这原本是家人之间再寻常不过的亲密举动。 但放在这两拨人之中,却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动作。 代表了二者对彼此看法的微妙反转。 这一转一变间,无形中隐藏着朝韩关系中的荒诞。 曾经本就是同族的“兄弟”,彼此之间不管是饮食习惯、语言习俗都是相通交融。 但偏偏遭遇不得已的反目成仇,走向敌对。 就为了加入联合国 不惜出卖同胞 可恶至极 " 谁是同胞? 谁是敌人? 人又是为何走不出仇恨的怪圈? 离开了朝鲜半岛,问题好像从来没有在摩加迪沙被看得那么清楚。 03 作为一部灾难惊悚片来看,《摩加迪沙》也不错。 但看着看着,你很难不被打动。 韩国电影经常就是这样,明明知道它在煽,又被它煽的心服口服。 不必上升到什么国家统一的情感。 《摩加迪沙》的感动,是在灾难面前,承认人首先是普通人。 韩大使说过一句影片最意蕴深长的台词: 有时候,世界会有两种真相 " 一种真相,归属于大时代的流动。 另一种真相,是个体被掩盖的诉求。 这两种真相,电影里随处可见。 比如市民向大使馆示威,遭警察暴力压制这一幕。 广播里,是大使馆劝退市民的发言,“无论是开心还是难过,或者遇到困难,请大家记住,索马里身边一直都会有大韩民国的陪伴”。 但画面,是被鞭挞的人群。 和捧着一只鞋,哭着找寻女儿的母亲。 " " 朝鲜一众人流窜在街头时,曾碰上几个武装配枪的小孩。 他们拿起枪瞄准,一副要大开杀戒的气势。 但实际上,他们只是嘴上玩闹式地发出“砰砰砰”的声音。 " 大人们哪里懂这是什么意思。 只有同龄的几个孩子,瞬间会意。 装作被击倒的样子,“嗷”一声倒地。 " 孩子的天性和大人的社会化规训,形成反差。 战争残酷而被迫的本质,亦在这一场表演间暴露无遗。 作战时,他们被当作麻木不仁的杀人工具; 但作战之前,他们不过是贪玩天真的无知孩童。 扣紧扳机前,他们并不理解战争是什么,更不清楚自己开枪射击的是谁,但依旧这么稀里糊涂地被架上枪支,催赶着卷入一场血腥的厮杀。 " 朝韩的关系,本质上是镜面里的“索马里内战”。 内战的双方: 政府军和叛军,不也同样是一个国家里的同胞。 又是什么让他走向相互杀戮? " 这种荒诞与沉重,在结尾尤为震撼。 患难时携手应对。 脱险后,却要被迫分道沉默。 两个同民族、同语言的人,当下一别,或许这辈子再无机会相见。 " " 机场路上,他们回归到饭桌前的那一晚。 大人遮住孩童的眼睛。 两拨队伍熟悉的间隔距离,是朝韩的最后一层关系: 裹挟的“平行”。 如同电影《共同警备区》结尾,友谊情深的四个人装作不认识、却又分明共存于一个相框的那张定格照。 平行的关系中,是扭曲的苦涩味道。 " " 《摩加迪沙》的豆瓣简介里,有这么一句话: “一个从未出现在韩国外交史上的真实故事。” 个中缘由,耐人寻味。 真实故事的结尾,和电影亦大致相同: “我说我们在肯尼亚有住处,问他们要不要一起去,但朝鲜使馆的人拒绝了。 那时候我才意识到,如果他们在离开索马里之后还继续欠韩方的人情,回去可能会受到严重处分,所以我也向他们道别了。”(韩国前驻索马里大使姜信盛) sir想着重提下电影结尾的这个镜头。 导演柳承莞用反向行驶的两辆车,作为这段关系的终点。 画面弥漫着一股无可奈何的哀伤情绪。 " 这是电影最高光的一组镜头。 悲剧中,有反思,有期许。 反思政治与战争,期许和平和安定。 车,是立场,是身份,是秩序; 人,被迫站队,被迫分离,被迫伪装。 说的是朝韩关系。 却又不止于朝韩关系。 导演借由这一分裂的缝隙,映射出一缕渴望纷乱终止的微小光束。 看起来,这是朝韩的昨天,但谁能保证,这不是世界的明天? 人类之于非和平时代的命运,说到底,是无可选择,也都是我们的选择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:罐头盖的日与夜
吴京,余男,倪大红,斯科特·阿金斯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