恐惧与欲望
主演:Frank,Silvera,保罗·马祖斯基,Kenneth,Harp,Stephen,Coit,Virginia,Leith,David,Allen
简介:今年万圣节真正应景的“特供电影”。 烂番茄新鲜度89%。 据说仅仅25万美元的成本,如今已经获得了超过600万美元的票房。 继竖锯、德州杀人狂、迈克尔·麦尔斯、杀手弗莱迪、小丑彭尼怀斯之后,又一恐怖殿堂级ip魔头诞生! 更夸张的是。 据前线最新战报。 电影北美院线上映后,不时传来新闻。 观众提前离场,产生晕眩、呕吐等症状,并出现人传人现象。 " △ 图源:微博@呆瓜映画 没错。 《断魂小丑2》 terrifier2 " 豆瓣高评。 “该片虐杀惊悚程度呈现象级,已超过《哭悲》《群尸玩过界》《电锯惊魂》《下水道的美人鱼》,目前荣登年度血腥第一”。 它的出现,代表着大尺度cult爱好者的地下狂欢,即将开启。 更代表着,新一代大魔头,亚特的诞生。 " △ 嘻嘻嘻everybody~ 哪怕你没有看过前作。 但一张图,也足以了解这货的变态程度与电影ip的尺度。 比如第一部中最震撼的那幕。 裸女被倒吊在铁钩子上。 下一秒,她被人像分猪肉般,用锯子从上往下径直割开,从“y”到“v”。 血液喷溅,肠胃流了一地。 " 而做完这一切的亚特。 一边露出小孩般开心的笑容,一边和尸体自拍。 这是在炫耀自己的“作品”。 事后,还骑着滑稽的脚踏车雀跃不已,快乐洋溢。 " 连环杀人犯?变态?还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? 继第一部的强制血腥之后,答案终于在续作真正揭露。 但前提是。 一切的真相,都必须用升级后更为残暴的杀戮来换取。 你,做好准备了吗? 温馨提示:本片镜头包含血浆/虐杀/秽物/肢解/蛆虫/心理暗示等恐怖元素,画面极度血腥,手法非常极端,易引起生理不适,请谨慎选择观看; 本文涉及剧透,介意的毒饭可先收藏。 01 不要回魂要断魂 这个小丑有多特别? 电影开场用一个场景就交代清楚了。 万圣节前夜。 在宛如哥谭、污水横流的废城之中。 一个男人,在诊所中缓缓爬行,手上沾满了自己的血。 他的身后正是我们的主角。 aka礼帽绅士·人头收集者·血浆艺术家——小丑亚特。 " " 男人挣扎着,颤巍巍拿起听筒报警。 小丑也没阻止他。 报不报警这事对他一点不重要。 重要的是留下标记。 “趁”报警的时间,他用手指戳了戳自己的“脑洞”,蘸血,在镜子上写下了自己的签名。 " " 然后抄起一把凿骨锤。 “啪”。 开始了今夜第一场打击运动。 冷静、熟练。 接着。 他“啵”地一声抠出男人的眼球。 也不顾黏连着的神经与血管,在风中晃悠。 完事后。 他还背着袋子去了洗衣房。 脱下衣服。 清洗干净。 一路上,所见之人皆被砍杀。 而整个过程中,不发一言。 " 你以为这又是和第一部一样的无脑虐杀? 大错特错。 因为在汲取了教训后,导演便想在第二部整点花活。 魔鬼的反面是什么? 天使。 于是镜头一转,咱们的女主正在diy自己的万圣节服装。 翅膀、铆钉、利刃。 活脱脱复仇天使的形象。 " " 很明显,这是我们的“final girl”。 恐怖片爱好者见惯不惊:这类电影通常会有一个女主角战到最后,或逃脱,或反杀,或打不过就加入。 而这一部,“天使”显然就是为了对抗魔鬼而存在的。 尤其是。 片中还给了女主一个特别的设计。 女主的父亲。 一个画家。 几年前他患上脑肿瘤。 临死前,他对姐弟俩留下遗言——“爸爸看到了一些东西”。 继而灌下满满一瓶威士忌后,选择自杀。 " 是什么东西? 看他留下来的画便可一目了然。 " 女主似乎是继承了父亲的这些“特质”。 可以看到一些不应该看到的东西。 甚至在梦中,她成了对抗小丑的化身。 " 但,“天使”和“魔鬼”的初相遇是怎样的情形呢? 一家万圣节用品店里。 面对这位城中赫赫有名的连环杀人犯。 女主自然第一眼就认出了本尊。 不是cosplay,而是真正的小丑。 " △ 嗨靓女饮茶冇~ 然而没有对抗,只有恐惧。 如果你看过《沉默的羔羊》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就会知道。 一流的杀手总有种近乎于艺术修养的自觉。 面对被吓得不轻的女主,这个嗜血狂魔没有露出半点凶残的本性,反而玩味起对方的恐惧。 开始了一场自得其乐的游戏。 某一瞬间,你分不清他到底是真正的以杀戮为乐趣,还是纯粹没有人类基本的善恶观念。 女主的紧张在他看来,竟像是某种与自己互相挑逗、彼此有爱的前戏。 " " " △ 实话说sir觉得蛮可爱 导演的恶趣味就在于此。 他不轻易给你开餐,但一旦动手,便是大招。 这场戏,女主靠主角光环逃过一劫。 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好运了。 于是在后面的情节中,你会看到。 生蛆的食物、做成糖果罐的人头、活剥头皮、硫酸泼脸、生吃心脏、当着母亲的面将女儿分尸等等这些不乏极端变态的花式死法。 既符合小丑的乖张人设,又将反人类行为的刻画放大到极致。 " " " 但问题是。 如果只有血浆,很难说能让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如此生动鲜明。 女主(天使)的出现,显然是故意设立出与恶魔小丑所完全对立的正面人物。 他们是彼此欲望的哈哈镜。 透过二人的撕扯与追逐之中,我们或许能看到故事的另一层。 如果说杀戮的背后是恶念。 那么恶念的背后,又是什么? 02 臆想中的女孩 如果看过《小丑断魂》第一部就会发现。 相比前作,第二部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,也是这一部的核心人物之一。 鬼娃娃。 " 这个看上去未满十岁的小姑娘,实际上是案件的被害者之一。 女主和弟弟,就曾经看过她的照片。 " 有一个很古怪的现象是。 当鬼娃娃在电影中第一次出场时,她和小丑在一起玩耍,做游戏。 小丑对她既包容又友好,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。 " 但在旁观者的视角中,却是这样。 " 这样一个镜头,导演很明显在提醒观众: 鬼娃娃的存在,显然不是实体。 她极大可能是小丑内心的某种幻想,或是欲望的具象化。 但奇怪就在于此。 因为电影中,除了小丑之外,女主和弟弟也能看到鬼娃娃的存在。 甚至娃娃能够操控自己的声音和外形,变成他们亲近的人,蛊惑人心。 " " 被害者变成了加害者? 是的。 她并非不存在。 而是常人“看不见的东西”。 是小丑的一个傀儡。 换句话说,是小丑把恶意传递到这个鬼娃娃身上,使她变成了恶意本身。 过度解读? 但细究整部电影,你会发现,这样的设定不止一处。 比如片中的一个细节。 在小丑曾经的屠杀中,曾留下一个幸存者,一个被毁了容的女人。 " △ 建议切勿手贱去搜索原图 而当地的电视台在采访她时,主持人却在后台嘲笑这个可怜的女人。 她就坐在离你两英尺远的地方 我都不知道 我什么时候会吐 " 后果呢? 听见自己被嘲笑的幸存者以牙还牙,让主持人也享受了一把特殊待遇。 "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? 主持人遇袭后,她重伤毁容的事情又再次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。 比如女主的这个朋友。 我觉得 死了算她运气好 什么 你见过那些面部移植 看起来像土豆先生的照片吗 " 这位朋友的下场你大概也猜到了。 嗯,小丑对她,用了硫酸。 (sir贴心不放图了) 什么意思呢? 如果小丑代表的是人性至暗的恶意的话,那么每一个幸存者几乎都会成为这种恶意的媒介。 活着的人们,会潜意识将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恶行当作谈资、笑料,而不是设身处地去共情思考。 比如弟弟喜欢谈论纳粹事迹。 姐姐曾经虐杀被钓上来的鱼。 中学生拿死掉的水獭取乐。 朋友会在女主的杯子里偷偷放毒品来“找乐子”。 而成年人,则会不自觉将自己对生活的怨怼转移到其他人身上。 " " " " 人性的缝隙,为小丑的恶意留出了闸口。 换句话说。 他们其实也有了自己的“鬼娃娃”。 许多人看完电影会觉得恶心,窒息,喘不上气。 在sir看来这当然一部分是因为画面尺度过大。 但还有一个原因。 那就是电影中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。 小孩因为原生家庭或各种原因,很少见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,反而小丑总是自得其乐。 也就是说,不同于传统的小丑叙事。 电影中的取悦者,与被取悦者,在病态的社会中,其实从一开始就处于倒错的位置。 " " " 而杀戮。 不过是游戏的另一种进行方式罢了。 03 谁是下一个 对于影迷来说,《断魂小丑》里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恐怖片元素。 像是一场迷影的盛宴。 阉割,让人想起《人皮客栈2》《感官世界》。 自行车与装满碎玻璃的薯片袋所代表的gore horror(血腥恐怖),让人想起《电锯惊魂》中的玩偶与针坑。 还有那把开了光的短剑。 不好意思,sir第一眼就联想到了林正英的《僵尸先生》。 " " " 炒冷饭? 不。 不同于其他连环杀人狂。 小丑这一形象本身就具有时代性的恐怖色彩,例如史蒂芬·金的《小丑回魂》,上映便创下当年的恐怖片票房纪录。 coulrophobia(小丑恐惧症)始于1970 年代美国连环杀手约翰·韦恩·盖西(john wayne gacy),他在慈善活动和儿童派对上扮演波戈小丑。 从此巩固了邪恶小丑的概念,这种比喻在恐怖电影和书籍中变得很普遍。 维基百科-约翰·韦恩·盖西(美国著名连环杀手) 而导演达米安·利昂呢? 这位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就不遗余力地研究小丑的电影人,显然对于这一美式恐怖形象具有更大的野心,也更具风格化的创造力。 "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。 小丑亚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? 形态设定上。 如果你看过他的首次出场,《万圣节前夜》,你便会知道。 这个小丑,其实不是人。 " 这在《断魂小丑》中也有表现。 第一部的最后,幸存者亲眼目睹小丑将手枪伸进咽喉,爆头自杀。 " 但在第二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。 我们能看到小丑对自己“已死”的言论十分愤怒,他打碎了电视机,并开启了第二轮屠杀来宣告回归。 " " 以及最后的彩蛋。 幸存者不知被谁搞大了肚子,在漆黑幽暗的精神病院中,她的下体开始流血,破水,分娩。 目击到这一切的护士惊声尖叫。 因为生出来的不是人类婴儿,而是小丑被女主先前砍掉的头颅。 他,又再度复活。 " 不死之身。 是的。 还记得sir一直强调的那句“看不见的东西”吗? 小丑的设定,并非人类。 而是某种恶意的化身。 他本身无法被任何物理行为所杀死,相反他还可以不断再生,利用幸存者成为自己恶意的容器,重现世间。 这让人想起《电锯惊魂》里的阿曼达。 那个第一个从竖锯手下逃生的女人,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帮凶。 再往后,她甚至享受起游戏的存在,并设计出比竖锯更凶残,更不留活路的玩法。 因为杀意本身,反倒是杀不死的存在。 " " 性格设定上。 导演将一些冷门又猎奇的桥段加诸于角色之上,创造出了无比鲜明的人物性格。 比如,用他的话来说,“幽默”。 我将我童年最喜欢的一些角色属性加入了进去,包括《月光光心慌慌》《十三号星期五》《德州电锯杀人狂》,当然还包括《猛鬼街》。我想大家都没见过如此沉默的小丑杀人狂吧,更何况他还有自己独一份儿的幽默感(笑)。 导演youtube采访@comingsoon.net 不同于传统的冷血杀手,亚特有着自己独一份的人设。 他会给美女献花,送上戒指,在捕猎之前始终保持愉悦而逗趣的姿态。 " " " " △ 他的眼光,他的眼光,好似好似星星发光 而在杀戮完毕后呢? 他会享受血腥,感受余温,甚至是将尸体做成“艺术品”。 比如烛台、储物罐。 而最震撼sir全家的一幕是。 在第一部狩猎完毕后,他将女性的人皮剥下来,披在自己的身上,当作衣裙。 然后在月光下翩翩起舞,享受这一刻的静谧快感。 (此处图片已手动和谐) 你可以说导演是为了变态而变态。 但更多的,却是拍出了人类所拥有的那种足够病态的物化心理,并用吊诡的形式展现出来。 毕竟导演也说了。 现在的血腥程度,是已经收敛过的。 “我心中一直有一道界限,按理说是不能跨越的,不然全部释放出来,很可能会把观众全部赶跑”。 说白了,是寻求共鸣,而非排除异己。 " " 当然。 恐惧才是血浆的初衷。 我们没必要从一部砍杀片中体会什么大道理。 只是有时候也不免去想。 我们对杀戮的害怕,对小丑的反感,对冒犯的不安。 是否来源于某种对异端的不适? 尤其是我们看到影片里的恶意不断扩张与传播。 是否会联想到我们当下的种种? 总之。 一个新恐怖杀手的出现,就像是被投入沙丁鱼群中的鲶鱼一般,总能唤起同好者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。 毕竟,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个经典杀人魔形象。 德州电锯杀人狂、迈克尔·麦尔斯、杀手弗莱迪、小丑彭尼怀斯……都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。 经典逐渐式微。 新人也该出头了。 "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:穿prada的南瓜
简介:今年万圣节真正应景的“特供电影”。 烂番茄新鲜度89%。 据说仅仅25万美元的成本,如今已经获得了超过600万美元的票房。 继竖锯、德州杀人狂、迈克尔·麦尔斯、杀手弗莱迪、小丑彭尼怀斯之后,又一恐怖殿堂级ip魔头诞生! 更夸张的是。 据前线最新战报。 电影北美院线上映后,不时传来新闻。 观众提前离场,产生晕眩、呕吐等症状,并出现人传人现象。 " △ 图源:微博@呆瓜映画 没错。 《断魂小丑2》 terrifier2 " 豆瓣高评。 “该片虐杀惊悚程度呈现象级,已超过《哭悲》《群尸玩过界》《电锯惊魂》《下水道的美人鱼》,目前荣登年度血腥第一”。 它的出现,代表着大尺度cult爱好者的地下狂欢,即将开启。 更代表着,新一代大魔头,亚特的诞生。 " △ 嘻嘻嘻everybody~ 哪怕你没有看过前作。 但一张图,也足以了解这货的变态程度与电影ip的尺度。 比如第一部中最震撼的那幕。 裸女被倒吊在铁钩子上。 下一秒,她被人像分猪肉般,用锯子从上往下径直割开,从“y”到“v”。 血液喷溅,肠胃流了一地。 " 而做完这一切的亚特。 一边露出小孩般开心的笑容,一边和尸体自拍。 这是在炫耀自己的“作品”。 事后,还骑着滑稽的脚踏车雀跃不已,快乐洋溢。 " 连环杀人犯?变态?还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人? 继第一部的强制血腥之后,答案终于在续作真正揭露。 但前提是。 一切的真相,都必须用升级后更为残暴的杀戮来换取。 你,做好准备了吗? 温馨提示:本片镜头包含血浆/虐杀/秽物/肢解/蛆虫/心理暗示等恐怖元素,画面极度血腥,手法非常极端,易引起生理不适,请谨慎选择观看; 本文涉及剧透,介意的毒饭可先收藏。 01 不要回魂要断魂 这个小丑有多特别? 电影开场用一个场景就交代清楚了。 万圣节前夜。 在宛如哥谭、污水横流的废城之中。 一个男人,在诊所中缓缓爬行,手上沾满了自己的血。 他的身后正是我们的主角。 aka礼帽绅士·人头收集者·血浆艺术家——小丑亚特。 " " 男人挣扎着,颤巍巍拿起听筒报警。 小丑也没阻止他。 报不报警这事对他一点不重要。 重要的是留下标记。 “趁”报警的时间,他用手指戳了戳自己的“脑洞”,蘸血,在镜子上写下了自己的签名。 " " 然后抄起一把凿骨锤。 “啪”。 开始了今夜第一场打击运动。 冷静、熟练。 接着。 他“啵”地一声抠出男人的眼球。 也不顾黏连着的神经与血管,在风中晃悠。 完事后。 他还背着袋子去了洗衣房。 脱下衣服。 清洗干净。 一路上,所见之人皆被砍杀。 而整个过程中,不发一言。 " 你以为这又是和第一部一样的无脑虐杀? 大错特错。 因为在汲取了教训后,导演便想在第二部整点花活。 魔鬼的反面是什么? 天使。 于是镜头一转,咱们的女主正在diy自己的万圣节服装。 翅膀、铆钉、利刃。 活脱脱复仇天使的形象。 " " 很明显,这是我们的“final girl”。 恐怖片爱好者见惯不惊:这类电影通常会有一个女主角战到最后,或逃脱,或反杀,或打不过就加入。 而这一部,“天使”显然就是为了对抗魔鬼而存在的。 尤其是。 片中还给了女主一个特别的设计。 女主的父亲。 一个画家。 几年前他患上脑肿瘤。 临死前,他对姐弟俩留下遗言——“爸爸看到了一些东西”。 继而灌下满满一瓶威士忌后,选择自杀。 " 是什么东西? 看他留下来的画便可一目了然。 " 女主似乎是继承了父亲的这些“特质”。 可以看到一些不应该看到的东西。 甚至在梦中,她成了对抗小丑的化身。 " 但,“天使”和“魔鬼”的初相遇是怎样的情形呢? 一家万圣节用品店里。 面对这位城中赫赫有名的连环杀人犯。 女主自然第一眼就认出了本尊。 不是cosplay,而是真正的小丑。 " △ 嗨靓女饮茶冇~ 然而没有对抗,只有恐惧。 如果你看过《沉默的羔羊》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就会知道。 一流的杀手总有种近乎于艺术修养的自觉。 面对被吓得不轻的女主,这个嗜血狂魔没有露出半点凶残的本性,反而玩味起对方的恐惧。 开始了一场自得其乐的游戏。 某一瞬间,你分不清他到底是真正的以杀戮为乐趣,还是纯粹没有人类基本的善恶观念。 女主的紧张在他看来,竟像是某种与自己互相挑逗、彼此有爱的前戏。 " " " △ 实话说sir觉得蛮可爱 导演的恶趣味就在于此。 他不轻易给你开餐,但一旦动手,便是大招。 这场戏,女主靠主角光环逃过一劫。 但其他人就没这么好运了。 于是在后面的情节中,你会看到。 生蛆的食物、做成糖果罐的人头、活剥头皮、硫酸泼脸、生吃心脏、当着母亲的面将女儿分尸等等这些不乏极端变态的花式死法。 既符合小丑的乖张人设,又将反人类行为的刻画放大到极致。 " " " 但问题是。 如果只有血浆,很难说能让一个反面人物的形象如此生动鲜明。 女主(天使)的出现,显然是故意设立出与恶魔小丑所完全对立的正面人物。 他们是彼此欲望的哈哈镜。 透过二人的撕扯与追逐之中,我们或许能看到故事的另一层。 如果说杀戮的背后是恶念。 那么恶念的背后,又是什么? 02 臆想中的女孩 如果看过《小丑断魂》第一部就会发现。 相比前作,第二部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,也是这一部的核心人物之一。 鬼娃娃。 " 这个看上去未满十岁的小姑娘,实际上是案件的被害者之一。 女主和弟弟,就曾经看过她的照片。 " 有一个很古怪的现象是。 当鬼娃娃在电影中第一次出场时,她和小丑在一起玩耍,做游戏。 小丑对她既包容又友好,像个情窦初开的少年。 " 但在旁观者的视角中,却是这样。 " 这样一个镜头,导演很明显在提醒观众: 鬼娃娃的存在,显然不是实体。 她极大可能是小丑内心的某种幻想,或是欲望的具象化。 但奇怪就在于此。 因为电影中,除了小丑之外,女主和弟弟也能看到鬼娃娃的存在。 甚至娃娃能够操控自己的声音和外形,变成他们亲近的人,蛊惑人心。 " " 被害者变成了加害者? 是的。 她并非不存在。 而是常人“看不见的东西”。 是小丑的一个傀儡。 换句话说,是小丑把恶意传递到这个鬼娃娃身上,使她变成了恶意本身。 过度解读? 但细究整部电影,你会发现,这样的设定不止一处。 比如片中的一个细节。 在小丑曾经的屠杀中,曾留下一个幸存者,一个被毁了容的女人。 " △ 建议切勿手贱去搜索原图 而当地的电视台在采访她时,主持人却在后台嘲笑这个可怜的女人。 她就坐在离你两英尺远的地方 我都不知道 我什么时候会吐 " 后果呢? 听见自己被嘲笑的幸存者以牙还牙,让主持人也享受了一把特殊待遇。 " 你以为这就结束了? 主持人遇袭后,她重伤毁容的事情又再次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。 比如女主的这个朋友。 我觉得 死了算她运气好 什么 你见过那些面部移植 看起来像土豆先生的照片吗 " 这位朋友的下场你大概也猜到了。 嗯,小丑对她,用了硫酸。 (sir贴心不放图了) 什么意思呢? 如果小丑代表的是人性至暗的恶意的话,那么每一个幸存者几乎都会成为这种恶意的媒介。 活着的人们,会潜意识将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恶行当作谈资、笑料,而不是设身处地去共情思考。 比如弟弟喜欢谈论纳粹事迹。 姐姐曾经虐杀被钓上来的鱼。 中学生拿死掉的水獭取乐。 朋友会在女主的杯子里偷偷放毒品来“找乐子”。 而成年人,则会不自觉将自己对生活的怨怼转移到其他人身上。 " " " " 人性的缝隙,为小丑的恶意留出了闸口。 换句话说。 他们其实也有了自己的“鬼娃娃”。 许多人看完电影会觉得恶心,窒息,喘不上气。 在sir看来这当然一部分是因为画面尺度过大。 但还有一个原因。 那就是电影中一个极其诡异的现象。 小孩因为原生家庭或各种原因,很少见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,反而小丑总是自得其乐。 也就是说,不同于传统的小丑叙事。 电影中的取悦者,与被取悦者,在病态的社会中,其实从一开始就处于倒错的位置。 " " " 而杀戮。 不过是游戏的另一种进行方式罢了。 03 谁是下一个 对于影迷来说,《断魂小丑》里有很多似曾相识的恐怖片元素。 像是一场迷影的盛宴。 阉割,让人想起《人皮客栈2》《感官世界》。 自行车与装满碎玻璃的薯片袋所代表的gore horror(血腥恐怖),让人想起《电锯惊魂》中的玩偶与针坑。 还有那把开了光的短剑。 不好意思,sir第一眼就联想到了林正英的《僵尸先生》。 " " " 炒冷饭? 不。 不同于其他连环杀人狂。 小丑这一形象本身就具有时代性的恐怖色彩,例如史蒂芬·金的《小丑回魂》,上映便创下当年的恐怖片票房纪录。 coulrophobia(小丑恐惧症)始于1970 年代美国连环杀手约翰·韦恩·盖西(john wayne gacy),他在慈善活动和儿童派对上扮演波戈小丑。 从此巩固了邪恶小丑的概念,这种比喻在恐怖电影和书籍中变得很普遍。 维基百科-约翰·韦恩·盖西(美国著名连环杀手) 而导演达米安·利昂呢? 这位从第一部作品开始就不遗余力地研究小丑的电影人,显然对于这一美式恐怖形象具有更大的野心,也更具风格化的创造力。 "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。 小丑亚特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? 形态设定上。 如果你看过他的首次出场,《万圣节前夜》,你便会知道。 这个小丑,其实不是人。 " 这在《断魂小丑》中也有表现。 第一部的最后,幸存者亲眼目睹小丑将手枪伸进咽喉,爆头自杀。 " 但在第二部接受电视台采访的时候。 我们能看到小丑对自己“已死”的言论十分愤怒,他打碎了电视机,并开启了第二轮屠杀来宣告回归。 " " 以及最后的彩蛋。 幸存者不知被谁搞大了肚子,在漆黑幽暗的精神病院中,她的下体开始流血,破水,分娩。 目击到这一切的护士惊声尖叫。 因为生出来的不是人类婴儿,而是小丑被女主先前砍掉的头颅。 他,又再度复活。 " 不死之身。 是的。 还记得sir一直强调的那句“看不见的东西”吗? 小丑的设定,并非人类。 而是某种恶意的化身。 他本身无法被任何物理行为所杀死,相反他还可以不断再生,利用幸存者成为自己恶意的容器,重现世间。 这让人想起《电锯惊魂》里的阿曼达。 那个第一个从竖锯手下逃生的女人,后来也成为了他的帮凶。 再往后,她甚至享受起游戏的存在,并设计出比竖锯更凶残,更不留活路的玩法。 因为杀意本身,反倒是杀不死的存在。 " " 性格设定上。 导演将一些冷门又猎奇的桥段加诸于角色之上,创造出了无比鲜明的人物性格。 比如,用他的话来说,“幽默”。 我将我童年最喜欢的一些角色属性加入了进去,包括《月光光心慌慌》《十三号星期五》《德州电锯杀人狂》,当然还包括《猛鬼街》。我想大家都没见过如此沉默的小丑杀人狂吧,更何况他还有自己独一份儿的幽默感(笑)。 导演youtube采访@comingsoon.net 不同于传统的冷血杀手,亚特有着自己独一份的人设。 他会给美女献花,送上戒指,在捕猎之前始终保持愉悦而逗趣的姿态。 " " " " △ 他的眼光,他的眼光,好似好似星星发光 而在杀戮完毕后呢? 他会享受血腥,感受余温,甚至是将尸体做成“艺术品”。 比如烛台、储物罐。 而最震撼sir全家的一幕是。 在第一部狩猎完毕后,他将女性的人皮剥下来,披在自己的身上,当作衣裙。 然后在月光下翩翩起舞,享受这一刻的静谧快感。 (此处图片已手动和谐) 你可以说导演是为了变态而变态。 但更多的,却是拍出了人类所拥有的那种足够病态的物化心理,并用吊诡的形式展现出来。 毕竟导演也说了。 现在的血腥程度,是已经收敛过的。 “我心中一直有一道界限,按理说是不能跨越的,不然全部释放出来,很可能会把观众全部赶跑”。 说白了,是寻求共鸣,而非排除异己。 " " 当然。 恐惧才是血浆的初衷。 我们没必要从一部砍杀片中体会什么大道理。 只是有时候也不免去想。 我们对杀戮的害怕,对小丑的反感,对冒犯的不安。 是否来源于某种对异端的不适? 尤其是我们看到影片里的恶意不断扩张与传播。 是否会联想到我们当下的种种? 总之。 一个新恐怖杀手的出现,就像是被投入沙丁鱼群中的鲶鱼一般,总能唤起同好者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。 毕竟,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些个经典杀人魔形象。 德州电锯杀人狂、迈克尔·麦尔斯、杀手弗莱迪、小丑彭尼怀斯……都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了。 经典逐渐式微。 新人也该出头了。 "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:穿prada的南瓜
Frank,Silvera,保罗·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