鉴你所见-阿修罗幕后纪实
主演:吴磊 梁家辉 刘嘉玲 张鹏 杨真鉴
简介: 最近后台老有毒饭在问sir《阿修罗》的事: 你看了吗?你怎么看? 告诉你们,sir是见得多了,哪个《阿修罗》sir没看过? 什么动画片《阿修罗》,韩国犯罪片《阿修罗》,日本伦理片《宛如阿修罗》。 风格各异,各有各的好看。 " 然而你们关心的,肯定还是那部史上最辣眼《阿修罗》。 有多辣眼? 抱歉,sir词穷了…… " 老实说,上映前sir对还它抱有过一丝丝侥幸的期待,毕竟—— 据宣传称,该片耗时6年,投资7.5亿,目标票房30亿票房。 谁知道换来的是上映3天,4000万票房,豆瓣3.0…… 然后声称遭到“黑水攻击”,紧急撤档。 " 有人庆幸躲过一劫。 也有人为没赶上末班车而懊恼。 " 哈哈哈越烂越想看,好奇害死猫啊盆友。 而最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—— 这7.5亿,真的没有洗钱吗? 额,虽然sir被它辣过了眼睛,但还是想为它说句公道话。 7.5亿或许有水分,但钱还是没少花。 国际团队。 " 实地取景。 " 大量特效。 " ……统统都要烧钱。 但为什么结果却是花钱买了笑话呢? " 其实《阿修罗》早有前车之鉴: 《封神传奇》5亿投资,票房2.83亿; 《爵迹》据说仅制作成本就1.5亿,票房3.83亿; 《鲛珠传》保守估计2亿成本,票房1.14亿; 《长城》1.5亿美元,票房11.7亿人民币…… (通常票房要超过成本的三倍才能盈利。) 发现了没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—— 国产魔幻大片。 这个片种,除了极个别例外(如《寻龙诀》),基本是谁碰谁翻车,《阿修罗》是翻得最惨烈的一次了。 还不是钱多闹的。 热钱带来了一种暴发户思维:大片=大投资=赚大钱。 自以为在拍大大大大大片。 结果却总是打打打打打脸。 有钱不会花,那叫瞎有钱。 今天,sir就列个国产魔幻大片烧钱“三宗罪”,说说那些大投资都烧到了哪些坑里。 第一宗罪:迷信大场面 sir记得王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 用来形容《阿修罗》再合适不过。 sir没看电影,但看了它在央视播的纪录片《鉴你所见-阿修罗幕后纪实》。 可能比正片还精彩,简直就是一本“大片烧钱指南”,《西虹市首富》都不敢这么玩—— 学人家买手办。 啊不,是手制模型。 为了追求真实感,耗时半年,花了两千万搭建起自己会发光的“花露森林”。 " 最终效果呢? 塑料质感,感觉还不如特效做的真。 " 学人家拍风光大片。 《指环王》大家都知道,在导演彼得·杰克逊的老家新西兰取景,壮观得快成了新西兰旅游宣传片。 " 而《阿修罗》呢? 它向你生动展示了,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。 为了呈现“人类家园”的荒野感,剧组放弃在怀柔影视基地拍摄,花双倍的预算跑到宁夏六盘山实拍,种了二百多亩的薰衣草和油菜花。 但恕sir眼拙,没看出和一般乡下有太大区别。 " 去了青海湖。 本来在我们的印象中,青海湖是这样的,壮阔、瑰丽、纯净。 " 然而到了电影里,硬生生被拍成了酱婶儿…… " 景区闻讯纷纷表示: 这位买家,请把照片删了,我退钱!退钱还不行吗?! 还有搭景sir也没看明白。 电影中本来只用到两个屋子的村庄,剧组任性,直接盖了上百间屋子。 " 《阿修罗》的制片人杨真鉴在纪录片中这样解释: 不可能出现在镜头细节中(的地方) 难道我们要把它放弃吗 这份诚意,sir感受到了! 但有句话sir还是要说: 十块钱花出一块钱的山寨效果。 这钱烧的,没必要啊。 " 国外的魔幻大片也没有这么壕啊。 之前说《指环王》去新西兰取景,你以为人家导演只是热爱故乡那么简单吗? 是因为人力(比好莱坞)便宜、政府支持以及可观的退税政策。 《哈利·波特与凤凰社》追求细节的真实,但也追求花小钱办大事。 比如这场戏,哈利在假期因为回击摄魂怪,被魔法部审判,邓布利多为哈利作证出席。 " 原著中法庭的地板材质是大理石,但实际拍摄过程中其实是木地板。 " 拍摄中为了避免脚踏木地板的杂音,要减少衣服和鞋子的摩擦。 于是你看邓布利多的鞋底,贼光滑。 " 看到了没,地主家也是过紧日子的啊。 不过老实说,钱砸在制作上,好歹还有个响儿。 总好过这样的—— 第二宗罪:迷信大明星 都知道国产大片中,明星片酬最高,而国产魔幻大片中,明星数量最多。 " 这人海战术,都是用钱堆起来的。 拍过《画皮》《四大名捕》的导演陈嘉上就吐槽过:“一个投资7000万的片子,明星片酬拿走5000万,你让导演还怎么拍?” 还有国产魔幻巨制《大闹天宫》,总投资近2亿,有17位大腕加盟,但是周润发、甄子丹和郭富城3个人的片酬加起来就已经高达7400万,占了投资的三分之一。 如果这些明星能用好了,也行。 但更多的是,对小鲜肉的纵容。 比如杨洋在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中饰演的夜华上神,几千岁的人了,各种为老不尊。 " 对老戏骨的失控。 李连杰在《封神传奇》中扮演姜子牙,接受采访时他说没有人管他,想怎么演怎么演。 " " 更惨的是家辉哥,前脚走出《封神传奇》,后脚踏进《阿修罗》演了一个……头。 " 算盘是打得挺好的: 老戏骨保质量,小鲜肉带流量。 最终结果往往是: 小鲜肉带崩老戏骨,老戏骨抬轿小鲜肉。 这钱烧的,没必要啊。 " 魔幻大片真的需要大明星吗? 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的三位主演,新人。 丹尼尔·雷德克里夫在11岁那年接拍第一部“哈利·波特”影片时片酬仅为15万英镑。 " 《魔戒》系列的年青主演,新人。 片酬同样高不到哪去。 比如扮演山姆的演员西恩·奥斯汀,拍完三部曲只拿了25万美元的片酬。 " 他们选演员的原则是,不选贵的,只选对的。 原因简单—— 花钱来看魔幻大片,如果只有明星可看,我干嘛不直接看明星写真呢? 第三宗罪:迷信大ip 十部国产魔幻大片,八部都是改编自网络大ip。 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;《鲛珠传》故事架构基于九州世界观,故事场景来自《九州天空城》;《九层妖塔》改编自《鬼吹灯》…… 在各大影视的追逐下,ip的影视改编版权费也水涨船高。 据新京报去年的调查,顶级ip的报价5000万起叫。 魔幻大片喜欢大ip,其实不难理解。 图的就是原著中宏大的史诗感、完备的世界观,《哈利·波特》《指环王》都是改编自经典魔幻小说。 但你要注意,人家的魔幻小说可不简单。 《哈利·波特》作者j.k.罗琳,正经学法语和古典文学出身的。 " 《魔戒》作者托尔金,牛津大学教授,作家、诗人、语言学家,《泰晤士报》把他列为“1945年后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”榜单第6位。 所以别看他们写的是儿童文学、奇幻文学,文学底蕴同样是很厚重的。 主旨深远,人物命运跌宕,对生活极富洞察力。 《指环王》三部曲中最震撼sir的其中一幕是,当弗罗多穿越高山大海,历尽千难万险后,终于站在摩多火山,他只要一松手,魔戒将被彻底毁灭,中土重归和平…… 但他犹豫了。 " 他想取而代之魔王? 不一定。 可以肯定的是,他害怕变成“普通人”。 史诗的波澜壮阔,并不在于它的时间跨度,也不在于杂糅进多少部落、结界,它在于能不能以宏大叙述起笔,却最终落在人类普遍的情感风暴。 而我们的魔幻大ip呢? sir顶锅说一句—— 或许娱乐性不错,但也仅仅是娱乐性不错的厕所读物。 火是火,但根底浮浅。 文学性?不存在的,网文还要啥文学性啊。 史诗感?qq空间感可能更多一些—— " " " 披着魔幻的外衣,演的还是八点档剧情。 从那个族跨越这个族,拍出来的还是打情骂俏、你侬我侬。 " 说白了,我们大ip之所以贵。 不是作品本身价值高,而是粉丝基数大,变现可能性高。 但粉丝现在也学精了啊。 一看到自己心水的小说要改编了,不是奔走相告,而是求别毁。 所以现在还老想着花大价钱,买大ip,卖情怀。 这钱烧的,感觉还是没必要啊。 " 在拍魔幻大片的这件事上,国产片真的有误解。 动不动就宣传投资××个亿。 但观众心想的是:你钱多,我就非得看你了?那我还不如看王思聪啊。 魔幻大片其实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体现。 既然是工业,最起码做到丁是丁、卯是卯,把钱花到刀刃上。 任何不能提高电影本身价值的烧钱,在sir看来,都是电影的“溢价”。 最终为之埋单的,还是观众自己。 花一张电影票的钱,结果却看到的是堆砌的特效垃圾、面瘫的明星赶场和敷衍的网文套路。 这种拉大旗扯虎皮的所谓“大制作”。 就好像花着肉疼的钱,买来价钱虚高的奢侈品。 排场上好像风光了。 " 但其实呢?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,许多国际大牌成本仅为售价的1%。 像表妹用的那些精华液、面霜、口红,出厂价其实也就一两百块钱;像肉叔经常穿的国外大牌运动鞋,成本也就两百多块钱。 而这些大部分made in china的产品,贴上大牌的商标,在经过中间代理商的层层加价,最后的价格往往在几千甚至上万。
简介: 最近后台老有毒饭在问sir《阿修罗》的事: 你看了吗?你怎么看? 告诉你们,sir是见得多了,哪个《阿修罗》sir没看过? 什么动画片《阿修罗》,韩国犯罪片《阿修罗》,日本伦理片《宛如阿修罗》。 风格各异,各有各的好看。 " 然而你们关心的,肯定还是那部史上最辣眼《阿修罗》。 有多辣眼? 抱歉,sir词穷了…… " 老实说,上映前sir对还它抱有过一丝丝侥幸的期待,毕竟—— 据宣传称,该片耗时6年,投资7.5亿,目标票房30亿票房。 谁知道换来的是上映3天,4000万票房,豆瓣3.0…… 然后声称遭到“黑水攻击”,紧急撤档。 " 有人庆幸躲过一劫。 也有人为没赶上末班车而懊恼。 " 哈哈哈越烂越想看,好奇害死猫啊盆友。 而最多人关心的一个问题是—— 这7.5亿,真的没有洗钱吗? 额,虽然sir被它辣过了眼睛,但还是想为它说句公道话。 7.5亿或许有水分,但钱还是没少花。 国际团队。 " 实地取景。 " 大量特效。 " ……统统都要烧钱。 但为什么结果却是花钱买了笑话呢? " 其实《阿修罗》早有前车之鉴: 《封神传奇》5亿投资,票房2.83亿; 《爵迹》据说仅制作成本就1.5亿,票房3.83亿; 《鲛珠传》保守估计2亿成本,票房1.14亿; 《长城》1.5亿美元,票房11.7亿人民币…… (通常票房要超过成本的三倍才能盈利。) 发现了没,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那就是—— 国产魔幻大片。 这个片种,除了极个别例外(如《寻龙诀》),基本是谁碰谁翻车,《阿修罗》是翻得最惨烈的一次了。 还不是钱多闹的。 热钱带来了一种暴发户思维:大片=大投资=赚大钱。 自以为在拍大大大大大片。 结果却总是打打打打打脸。 有钱不会花,那叫瞎有钱。 今天,sir就列个国产魔幻大片烧钱“三宗罪”,说说那些大投资都烧到了哪些坑里。 第一宗罪:迷信大场面 sir记得王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: 用来形容《阿修罗》再合适不过。 sir没看电影,但看了它在央视播的纪录片《鉴你所见-阿修罗幕后纪实》。 可能比正片还精彩,简直就是一本“大片烧钱指南”,《西虹市首富》都不敢这么玩—— 学人家买手办。 啊不,是手制模型。 为了追求真实感,耗时半年,花了两千万搭建起自己会发光的“花露森林”。 " 最终效果呢? 塑料质感,感觉还不如特效做的真。 " 学人家拍风光大片。 《指环王》大家都知道,在导演彼得·杰克逊的老家新西兰取景,壮观得快成了新西兰旅游宣传片。 " 而《阿修罗》呢? 它向你生动展示了,卖家秀和买家秀的区别。 为了呈现“人类家园”的荒野感,剧组放弃在怀柔影视基地拍摄,花双倍的预算跑到宁夏六盘山实拍,种了二百多亩的薰衣草和油菜花。 但恕sir眼拙,没看出和一般乡下有太大区别。 " 去了青海湖。 本来在我们的印象中,青海湖是这样的,壮阔、瑰丽、纯净。 " 然而到了电影里,硬生生被拍成了酱婶儿…… " 景区闻讯纷纷表示: 这位买家,请把照片删了,我退钱!退钱还不行吗?! 还有搭景sir也没看明白。 电影中本来只用到两个屋子的村庄,剧组任性,直接盖了上百间屋子。 " 《阿修罗》的制片人杨真鉴在纪录片中这样解释: 不可能出现在镜头细节中(的地方) 难道我们要把它放弃吗 这份诚意,sir感受到了! 但有句话sir还是要说: 十块钱花出一块钱的山寨效果。 这钱烧的,没必要啊。 " 国外的魔幻大片也没有这么壕啊。 之前说《指环王》去新西兰取景,你以为人家导演只是热爱故乡那么简单吗? 是因为人力(比好莱坞)便宜、政府支持以及可观的退税政策。 《哈利·波特与凤凰社》追求细节的真实,但也追求花小钱办大事。 比如这场戏,哈利在假期因为回击摄魂怪,被魔法部审判,邓布利多为哈利作证出席。 " 原著中法庭的地板材质是大理石,但实际拍摄过程中其实是木地板。 " 拍摄中为了避免脚踏木地板的杂音,要减少衣服和鞋子的摩擦。 于是你看邓布利多的鞋底,贼光滑。 " 看到了没,地主家也是过紧日子的啊。 不过老实说,钱砸在制作上,好歹还有个响儿。 总好过这样的—— 第二宗罪:迷信大明星 都知道国产大片中,明星片酬最高,而国产魔幻大片中,明星数量最多。 " 这人海战术,都是用钱堆起来的。 拍过《画皮》《四大名捕》的导演陈嘉上就吐槽过:“一个投资7000万的片子,明星片酬拿走5000万,你让导演还怎么拍?” 还有国产魔幻巨制《大闹天宫》,总投资近2亿,有17位大腕加盟,但是周润发、甄子丹和郭富城3个人的片酬加起来就已经高达7400万,占了投资的三分之一。 如果这些明星能用好了,也行。 但更多的是,对小鲜肉的纵容。 比如杨洋在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中饰演的夜华上神,几千岁的人了,各种为老不尊。 " 对老戏骨的失控。 李连杰在《封神传奇》中扮演姜子牙,接受采访时他说没有人管他,想怎么演怎么演。 " " 更惨的是家辉哥,前脚走出《封神传奇》,后脚踏进《阿修罗》演了一个……头。 " 算盘是打得挺好的: 老戏骨保质量,小鲜肉带流量。 最终结果往往是: 小鲜肉带崩老戏骨,老戏骨抬轿小鲜肉。 这钱烧的,没必要啊。 " 魔幻大片真的需要大明星吗? 《哈利·波特》系列的三位主演,新人。 丹尼尔·雷德克里夫在11岁那年接拍第一部“哈利·波特”影片时片酬仅为15万英镑。 " 《魔戒》系列的年青主演,新人。 片酬同样高不到哪去。 比如扮演山姆的演员西恩·奥斯汀,拍完三部曲只拿了25万美元的片酬。 " 他们选演员的原则是,不选贵的,只选对的。 原因简单—— 花钱来看魔幻大片,如果只有明星可看,我干嘛不直接看明星写真呢? 第三宗罪:迷信大ip 十部国产魔幻大片,八部都是改编自网络大ip。 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;《鲛珠传》故事架构基于九州世界观,故事场景来自《九州天空城》;《九层妖塔》改编自《鬼吹灯》…… 在各大影视的追逐下,ip的影视改编版权费也水涨船高。 据新京报去年的调查,顶级ip的报价5000万起叫。 魔幻大片喜欢大ip,其实不难理解。 图的就是原著中宏大的史诗感、完备的世界观,《哈利·波特》《指环王》都是改编自经典魔幻小说。 但你要注意,人家的魔幻小说可不简单。 《哈利·波特》作者j.k.罗琳,正经学法语和古典文学出身的。 " 《魔戒》作者托尔金,牛津大学教授,作家、诗人、语言学家,《泰晤士报》把他列为“1945年后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”榜单第6位。 所以别看他们写的是儿童文学、奇幻文学,文学底蕴同样是很厚重的。 主旨深远,人物命运跌宕,对生活极富洞察力。 《指环王》三部曲中最震撼sir的其中一幕是,当弗罗多穿越高山大海,历尽千难万险后,终于站在摩多火山,他只要一松手,魔戒将被彻底毁灭,中土重归和平…… 但他犹豫了。 " 他想取而代之魔王? 不一定。 可以肯定的是,他害怕变成“普通人”。 史诗的波澜壮阔,并不在于它的时间跨度,也不在于杂糅进多少部落、结界,它在于能不能以宏大叙述起笔,却最终落在人类普遍的情感风暴。 而我们的魔幻大ip呢? sir顶锅说一句—— 或许娱乐性不错,但也仅仅是娱乐性不错的厕所读物。 火是火,但根底浮浅。 文学性?不存在的,网文还要啥文学性啊。 史诗感?qq空间感可能更多一些—— " " " 披着魔幻的外衣,演的还是八点档剧情。 从那个族跨越这个族,拍出来的还是打情骂俏、你侬我侬。 " 说白了,我们大ip之所以贵。 不是作品本身价值高,而是粉丝基数大,变现可能性高。 但粉丝现在也学精了啊。 一看到自己心水的小说要改编了,不是奔走相告,而是求别毁。 所以现在还老想着花大价钱,买大ip,卖情怀。 这钱烧的,感觉还是没必要啊。 " 在拍魔幻大片的这件事上,国产片真的有误解。 动不动就宣传投资××个亿。 但观众心想的是:你钱多,我就非得看你了?那我还不如看王思聪啊。 魔幻大片其实是一个国家电影工业的体现。 既然是工业,最起码做到丁是丁、卯是卯,把钱花到刀刃上。 任何不能提高电影本身价值的烧钱,在sir看来,都是电影的“溢价”。 最终为之埋单的,还是观众自己。 花一张电影票的钱,结果却看到的是堆砌的特效垃圾、面瘫的明星赶场和敷衍的网文套路。 这种拉大旗扯虎皮的所谓“大制作”。 就好像花着肉疼的钱,买来价钱虚高的奢侈品。 排场上好像风光了。 " 但其实呢?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,许多国际大牌成本仅为售价的1%。 像表妹用的那些精华液、面霜、口红,出厂价其实也就一两百块钱;像肉叔经常穿的国外大牌运动鞋,成本也就两百多块钱。 而这些大部分made in china的产品,贴上大牌的商标,在经过中间代理商的层层加价,最后的价格往往在几千甚至上万。
吴磊 梁家辉 刘嘉玲 张鹏 杨真鉴